“透过两位奥地利医生的经历和选择,我们重新体会到理想的力量、人性的温度,也懂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中信出版集团董事长陈炜在致辞环节谈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段复杂而厚重的历史能够以文学的方式重现,让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更为立体、生动、可感。当下回望和致敬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提醒我们,要始终珍视和平、守护正义。
“与中华民族生死相依、并肩战斗的故事,我一定要写下来”
创谈会现场,方丽娜分享了创作这本书的心路历程。她说,十多年前偶然听到了两位奥地利医生的故事,他们都是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后来就有意识地搜集他们的相关资料。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以他们为代表的国际友人的事迹让人感动,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身影可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被遗忘。“八十年前他们奔赴中国战场,与中华民族生死相依,并肩战斗,但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我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
为了深入了解历史上到底发生过什么,方丽娜数次探访奥地利、波兰的集中营寻找资料,搜集维也纳的德文历史资料,包括借阅主人公罗生特当年详细的在华日记等,也数次返回国内走访多地,这些资料为创作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蓝本。“我并不想单纯还原历史,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呈现他们的故事。为了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语言、表情、神态、所思所想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这十年,我真的是下了死功夫,不要命地读,不要命地写。”方丽娜感慨地说。
对和平与尊严的渴望,超越国界
在危难之际,到中国去。命运指引两位奥地利医生在遭遇纳粹迫害时,选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战争损毁一切,但危难之际,人类的心灵会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展现人性最深处朴素动人的底色。
在梁鸿看来,小说是从1939年何凤山为两位主人公发放中国签证那一刻真正开始的。“两位奥地利医生为什么来到中国?这一切始于何凤山对人类命运普遍的人道主义关怀。中国人的内心是非常辽阔的,正是中国人这份朴素而深情的人道主义精神促成了这样一场国际主义的漫游。在小说的许多细节里,我们都能看到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博大胸襟和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梁鸿尤其谈到,二战期间,“到中国去”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背后有着宏大而丰富的世界历史背景。“小说重新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由无数的鲜活生动的人所构成的年代。所有人经过艰苦奋战,最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原文化参赞贾建新与小说主人公之一理查德·傅莱生前有所往来。
他用“腥风血雨维也纳、十里洋场上海滩、抗日烽火苏鲁情、白雪皑皑战旗红”概括自己对《到中国去》这部小说的感受。他说,这本书的问世是对于革命先烈、国际友人的纪念和缅怀,也让年青一代的中国人明白,共和国的旗帜上不仅有共产党人的鲜血,也有外国友人的鲜血。我们要更好地珍视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和平生活与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真实的历史细节里展开瑰丽的文学想象
《到中国去》这样一部基于真实历史人物而创作的长篇小说,究竟属于历史小说还是非虚构小说?如何看待小说的历史感与文学性?梁鸿说,“基于真实历史人物”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揭示出人类曾经的命运,也很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命运。“我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历史真实细节深深地抓住。小说情节可能只有几行,但对于读者来说,一个细节背后巨大的历史感会带来一种‘还活着的’生存压力和对人类命运的叹息。”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表示,这部小说可以归类为历史小说。小说还原了一段对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但又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像这样的白求恩式的范例还有很多,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走入千家万户,这部作品可以让两位重要的国际友人为中国读者熟知,他们也是投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英雄。
“这本书具有混合的魅力。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可以作为一本战争小说甚至人性之书,又具有浓郁的传记色彩和气息。”《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说,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感描写非常炽热优美,“当我察觉到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逐渐丧失抒情的能力,这种基于人性和人道主义关怀的写作,对我们来说具有启示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毕海教授认为,《到中国去》“既是历史小说,也是现实之书,是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且小说结尾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易晓明强调革命叙事的必要性,并期许“方丽娜提到二十多位国际友人投身到延安,接下来,您写了奥地利友人之后,可以再写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艾黎等,写出一个系列的《到中国去》”。
“文学是一场想象,但每个细节都必须经得住推敲。”方丽娜表示,自己渴望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张力中,还原中国抗日战争峥嵘岁月里的人性光谱,以此向人类所共同期盼的和平、人性与尊严致敬。
15265072852
19953055284
客服service
李编辑微信二维码
刘编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