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重塑文化传承形态的今天,让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古籍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既是守护文化基因的时代命题,也是推动学术创新的必然要求。
近日,古联数字人文实验室落地湖北大学,这一产研协同的重要实践,不仅标志着古籍整理领域在技术赋能下完成从传统模式向智能范式的关键一跃,更以具体场景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文研究的效率瓶颈与传承难题,为新时代激活古籍资源、延续文化根脉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方案”。
提升整理效率与研究深度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文科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搭建新型研究平台、课程平台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标志。古联数字人文实验室应运而生,以AI驱动的智能人文研究平台为核心,构建起覆盖“智能处理—深度分析—知识发现—协同创新”的完整链路,培养数字人文复合人才,构建开放创新的学术生态。
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朱翠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古联公司聚焦学术出版、教育基础与实验室建设三大痛点,通过《数字人文》集刊搭建学术交流阵地,入选CSSCI来源集刊后成为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的重要发声平台;同时推进《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数字人文引论》等教材体系建设。这些工作与实验室的“技术赋能”形成闭环,既确立学科标准,又为人才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路径。
数字人文技术已深度介入古籍整理工作,通过专用大模型支撑、垂直工具集成、场景化产品落地,在效率提升与研究维度拓展上合力支撑古籍整理工作。
在智能数据处理层面,其研发的古籍OCR模型实现手写体95%、版刻本99%以上的识别准确率,敦煌文献、手写信札等复杂场景处理能力表现突出,大幅超越人工录入效率;图文校对器辅以语义纠错、异体字检查等功能,显著降低校对成本与专业门槛。
朱翠萍表示,“古籍智能整理平台”作为核心成果,整合OCR识别、标点、注释、翻译等功能,形成一站式工作流程。以“明代集部文献数据库(MCDB)”项目为例,该平台支持400人团队协同作业,一年即完成1.2亿字的采集与校对,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
实现保护与利用动态平衡
信息化时代,古籍整理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需求,数字人文技术在平衡这两方面需求上有哪些独特价值?
朱翠萍告诉记者,数字人文技术通过“数字化保存—分层化利用—生态化共享”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
在古籍文物载体与内容的数字再生方面,通过高清扫描、OCR识别、3D还原等技术将孤本、善本转化为数字文本,减少原件物理接触的同时,满足研究者、爱好者通过视觉、听觉感受、查检、阅读、研究古籍的需求。同时,同一批数字资源通过权限管控实现多层服务:学者可获取原始文本,利用数字人文专业研究工具用于深度研究,普通用户通过文白翻译、智能注释理解核心内容。
目前,古联公司已建成包含40亿字整理本古籍、62.5亿字原典数据的基础库,其中2.79亿字经过深度标引的训练数据,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维度最全的古籍领域训练语料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核心资源支撑。
同时,通过古联数字人文实验室与湖北大学、宁夏大学等20所高校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将古籍资源与智能工具打包为“教学套件”,既推动了高校古籍教研的数字化转型,又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增值利用。
让数字人文走进千家万户
数字人文技术重构了古籍“生产—传播—消费”链条。普通大众与古籍的接触方式,正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到如今的主动参与。
“获取门槛大大降低是显著变化之一。文白翻译工具能输出符合学术规范的译文,普通民众阅读古籍时,不用再依赖注释本,就能轻松理解核心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借助大模型随时拓展相关背景知识,让古籍阅读变得更简单。”朱翠萍介绍道,互动体验的增强也让民众参与度更高。古联数字人文实验室的“整理实训”模块,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古籍标点、注释等工作。“古籍智能整理平台”开放注册后,所有用户都能自发启动古籍整理项目,还能参与大型古籍整理工作,让普通人也能为古籍保护出一份力。
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让古籍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基于古籍内容深入挖掘打造的中华先贤数字人、中华智慧阅读空间等文化产品,以及各种主题的大众展览,推动着古籍从学术文献向大众文化产品转变,让更多人感受到古籍的魅力。
数字人文成果要真正“落地”惠及公众,关键在于突破学术圈层,无缝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场景。朱翠萍认为,让沉睡的古籍与厚重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活”起来、焕发生机,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建设数据库或发表研究论文,而必须通过体验化、场景化、情感化的创新方式,主动触达并感染公众。
在数字人文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传承与研究正逐步从传统的“书斋”迈向“云端”与“智能”的新境界。
作为古籍数字化的核心推动者,古联公司致力于成为推动数字人文建设变革中的贡献者。通过持续优化OCR识别、智能标点与校勘工具,解决古籍数字化的核心痛点,推动行业技术规范统一,构建互通的古籍“数字生态”,打造权威、开放的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汇聚散落文本,破除“数据孤岛”,为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提供坚实基础,激发文化认同与传承活力。
15265072852
19953055284
客服service
李编辑微信二维码
刘编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