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主办的“神话学文库”(第三辑)新作《追踪信仰:艺术考古中的动物图像》一书的分享活动,近期在重庆举行。该书作者、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教授携其深耕十年之著,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秦臻、四川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林科吉共聚一堂,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横跨八千年的信仰溯源之旅。
据介绍,“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神话学文库”(第三辑)在主编叶舒宪教授引领下,将重心从译介和互鉴为主,转向对大传统理论和神话中国理念引导下的新研究实践。《追踪信仰》正是这一宏大工程的扛鼎之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在致辞中指出,该书以三大亮点叩击文明之源:聚焦獠牙神面、旋目神、日乌等核心符号,串联高庙白陶、良渚玉器、三星堆青铜等关键考古证据;打破学科壁垒,从图像学解码“半人半兽”的神性内涵,揭示动物图像如何构建中华先民的宇宙观与神灵体系;全书三卷千余页,1600余幅插图,细腻还原獠牙图腾与日乌共曜的文明密码。
“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王仁湘教授在分享中道出本书的核心理念。这位深耕考古学四十余年的学者坦言,本书的诞生源于“意外之喜”:“写作过程中逐渐发现,动物图像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宏大的信仰体系。”他特别强调獠牙符号的普世性——从高庙白陶到红山玉猪龙,南北跨越数千年的獠牙神面,皆指向对太阳神与生命力的原始崇拜。更令人惊叹的是,美洲大陆与中国史前几乎一致的獠牙构图,暗示了早期跨大陆信仰传播的可能。
在对谈环节,秦臻教授以艺术考古学视角解读图像的力量:“上古先民将神秘现象提炼为视觉元素,重组并创造出承载神性的动物图像。解读它们,就是打开先民精神世界的钥匙。”他生动地将獠牙神面比喻为“拱顶石”:“若抽离这块基石,整个华夏信仰体系或将坍塌。”
林科吉副科研究员盛赞王仁湘教授以十年心血完成的《追踪信仰》弥合了考古学与公众的鸿沟。他指出,传统考古常被视为高冷的学科,而此书通过精心收集的线描图、模拟图画及前沿解读,将冰冷文物转化为理解华夏精神基因的鲜活密码。此外书中对獠牙神面等符号的破译,揭示了动物图像如何承载先民宇宙观。这种将晦涩符号转化为可感信仰的书写,正是学术大众化的典范。
活动现场,读者对獠牙神面与三星堆神坛图像的追问引发热烈讨论。当艺术考古的旗帜在盛夏山城飘扬,一场跨越八千年的对话,正通过墨香浸润当代心灵。
《追踪信仰:艺术考古中的动物图像》一书深入探讨了史前艺术中动物图像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信仰体系。书中详细解读了日乌、獠牙神面、旋目等艺术元素,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造力。本书不仅是艺术考古领域的学术力作,也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