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者身边的出版专家

便捷、安全、高效

李编辑:15265072852(微信同号)

刘编辑:19953055284(微信同号)

如果没有长安,中国会是什么样?

2025-07-23 09:50:23 次浏览

如果没有长安,中国会是什么样?

这座城,曾收纳四海的仰望,吐纳文明的星河。汉唐的月光在这里洒落,丝路的驼铃在这里回响,而今天,一位80多岁仍奔走在黄土间的老人,用一把考古铲,为我们拂去两千年的尘埃,揭开了长安——这座中华文明“源代码”之城的秘密。

他叫刘庆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一个退而不休的“学术狂人”,一个和妻子李毓芳在墓穴里“秀恩爱”半世纪的考古界“神雕侠侣”。他的新书《盛世长安》,是一部用60年光阴“挖”出来的中华文明解码器。

考古界的“夫妻店”:80岁仍在一线,他们用一生诠释“择一事终一生”

在陕西的荒山野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幕:

一位女考古学家握着昏迷不醒的丈夫的手,泪流满面却咬牙对司机说:“送他去医院,我不能走——这里百十号人等着开工!”汽车远去,她转身扛起勘探队的重任。这是刘庆柱和李毓芳工作的一部分。

这对北大历史系的同班同学,从1962年相识,到1970年结为夫妻,再到如今白发苍苍,始终“捆绑”在同一片田野里。别人挖墓是工作,他们挖墓是“约会”——秦咸阳宫、汉长安城、唐乾陵……中国最重要的遗址几乎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而刘庆柱的“倔”更让人惊叹:多年来仍坚持亲自下工地,为验证《阿房宫赋》的“火烧”传说,他带队勘探多年,最终用数据为项羽“平反”——这是朝代更迭时,新生政权对前朝的否定,是一种历史观,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尊重历史。实实在在的实物考古证据,毋庸置疑,我们应该给项羽“平反昭雪”。

这位老人将毕生心血汇集到《盛世长安》中,也让大众看到,长安的每一块砖瓦,都是中国秩序的源代码。为历史寻找物化载体,是刘庆柱一生的学术追求。古代都城与古代帝王陵墓,是他认定的承载古代国家历史的重要物化载体。中国古代都城要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层面去解读和分析,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国家认同核心理念,折射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

汉唐长安:为什么说“读不懂它,便读不懂中国”?

翻开《盛世长安》,你会看到一座“活过来”的长安城:

汉长安的未央宫里,竟藏着一块耕地——这不是帝王“种菜瘾”,而是“家国一体”的礼制象征:皇帝亲耕,以示“以农立国”;

唐长安的西市,波斯商人用琉璃换丝绸,景教徒、祆教徒比邻而居,大明宫的朝会上,突厥可汗与日本遣唐使同列——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汉到唐,城门从“一门三道”演变为“一门五道”,这条“中轴线”穿越元明清,最终烙印在北京天安门前——“择中建都”的基因,让中国文明五千年不断裂。

有一种观点,“长安不是一座城,而是一种世界观。”

当汉武帝派张骞出西域,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这座城便成了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活标本。第一,连续性:从汉长安“宫城-皇城-郭城”三重礼制,到明清北京城,一脉相承;

第二,包容性:佛教古刹与祆祠共存,胡姬酒肆与儒家太学并肩;第三,和平性:乾陵60尊蕃臣石像沉默矗立,诉说“万国来朝”不是征服,而是文明吸引。

给青少年的文明课:在瓦当和陶俑中,触摸“何以中国”

为什么推荐年轻人读《盛世长安》?

因为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一部“考古侦探小说”。刘庆柱用航拍图、复原手绘和高清文物图,带我们“穿越”到两千年前:

你会看到汉画像砖上的酒肆老板娘,正给顾客舀酒——原来西汉就有“外卖小哥”;

你会摸到未央宫瓦当上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你会恍然大悟:唐长安城为何迁址?因为汉长安的地下水已被盐碱化,古人早就懂“可持续发展”。

《盛世长安》也让我们不禁感叹: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陶俑的笑容里、驼铃的余音里、甚至一块夯土的裂痕里。

对青少年而言,阅读这本书,它告诉你“中国”二字从何而来——不是地图上的疆域,而是文明认同的共同体;它让你理解“文化自信”的底气——汉唐的开放与创新,早为今天“一带一路”写下注脚。

关键词:

热门文章/ Popular articles

15265072852

19953055284

客服service

售前售后全程支持

李编辑微信二维码

刘编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