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朝内166号,共话我们的文学记忆
2025-07-17 14:22:21
次浏览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这个普通又非凡的门牌号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走过了70年光阴。6月29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启动搬迁,并将于7月11日迁入右外西路二号院4号楼新址。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3月28日成立,1958年1月正式搬迁到朝阳门内大街166号。一批文学大家、名家陆续聚集在这栋大楼,他们学养深厚,德才兼备,勇于担当,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筚路蓝缕,苦心经营。在冯雪峰、王任叔、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聂绀弩、秦兆阳、绿原、牛汉等著名出版家、编辑家和作家的探索努力下,在一代代优秀作家、学者和翻译家的倾力支持下,形成聚合名家、名作、名译、名著、名刊、名编的出版品牌,高品位、高质量包含古今、囊括中外的图书体系。两万多种图书和多种倍受赞誉的文学报刊,在朝内166号插上翅膀,飞向广阔的世界。朝内166号也由此成为新中国出版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标。
建成之初,这栋五层办公楼在周围胡同交错的环境下显得雄伟辉煌,引人瞩目,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这栋历尽沧桑的老楼,在高楼林立的北京已毫不起眼,但朝内166号一直是作家、读者心中的文学殿堂和精神家园,一代代文学大家、文化名家在这里留下了心血之作,也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臧永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第11任社长。在整理家当、看到办公室库房甚至楼道里都有堆积如山的样书样刊时,他无比感慨:前辈使用过的办公桌椅和图书资料,泛黄的老照片与奖杯、奖状,作者来稿来信、编辑校样、审稿意见单,无一不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记录着人文社的辉煌历史与沧桑过往。出版事业的核心是人,是人的精神能量,这些普通的桌椅和纸张之所以显得意义非凡,是由于作家与编辑投入其中的智慧、灵感和心血,这些有形的珍贵资料不仅要整理好、保护好,带入新办公楼,更要守护人文社无形的精神传承。
《人民文学》杂志的原主编施战军内心也充满了对人文社的祝福和尊重。“这个尊重在于,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曾经对你的人生、对你的专业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所谓的殿堂,其实是一个精神结构,由各种出版物构成的。”施战军进一步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跟踪着整个新中国以来文学的变化,梳理现代文学,延伸到古代文学,把它串成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到今天已经形成长河式的、集成式的成就序列。从小时候起,施战军家里的藏书大部分是人文社的产品。除了当代文学、现代文学,除了中国新文学系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还有文艺理论与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文学研究、文学阅读的道统,人文社选择什么样的书来出,标准是什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文科、文学人的价值判断。因而,施战军感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楼是有气韵的,有一种神秘又非常深奥,让人感觉容易接近但脱离很难的气场,这个气场从历任的社领导一直到各位编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高贵又亲切。
博物馆学家马未都在年轻的时候一度特别渴望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自己的作品,他曾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棵大树,每个文学创作者如果有幸在这棵大树上停留片刻,也能够共享一份荣光。在马未都的记忆中,过去当编辑非常苦,给作者改完稿子,整宿整宿地誊抄才能发排。这个过程比大家想象得麻烦得多。而改稿对作家们来说也是一种煎熬。“那时候都愁眉苦脸地住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地改稿,很辛苦。”
作家张平回忆,他每次来北京,只要有时间肯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店买书,《驿站长》《卡拉马佐夫兄弟》《简·爱》《现代西方哲学史》……“因为买得多、读得多,慢慢地在大学里面就发了作品,后来就有一个梦想:能在这里出一部书,这辈子也值了。没有想到,这么多年,我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平说,多年打交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自己的吸引力有三点:一,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门户之见,只要你的作品好,不管你是什么写作方式、写作态度、写作立场都可以发表、出版,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大的格局和胸怀。二,编辑非常认真,胡玉萍曾担任《重庆生活》《换届》的责编,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从开始写,到改稿、初审、二审……他所有的作品中没有一部比《换届》改动得多,至少删掉了五六万字,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三,人民文学出版社对所有作者都是一视同仁,特别公正、公平。这一点是作家们最认可的。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经是中国思想解放、文学变革的先驱,到21世纪的今天变成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作家李洱觉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变革和守护两方面的平衡上做得最好。李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自己最信任的、最看中的图书交给人文社,就像把女儿交给一个好的婆家,心里非常放心。他也经常把一些自认为好的作家和作品推荐给人文社,但是人文社对这些作家要求非常严格。“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作家在别的出版社出了很多书,是很重要的作家,有些甚至是畅销书,他们把作品给人文社,或者通过我转给人文社的时候,人文社在认真讨论之后,仍然把稿子退掉了。这一点我觉得对作家、包括成名作家来讲非常重要,它使得一个作家在面对人文社的时候,你仿佛还是一个初学写作者。从1951年到现在,人文社出版的图书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简史,走进人文社,走进166号,就是走进中国当代文学史,何况它还向前延伸到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向外延伸到外国文学。”李洱认为,人文社是文学的地标,是文学史的地标,也可以说它是我们精神的地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