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奇趣——《江南奇遇记》手绘作品展在上博东馆开幕
2025-07-01 17:24:33
次浏览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是儿童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上海博物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精心推出了“大博物馆计划”,探寻“大文创”的转型,倾力打造了《青铜国》《乐游陶瓷国》《探秘古画国》《江南奇遇记》等一系列文物游戏绘本丛书,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和共享,完善博物馆的教育体验功能,办好“社会美育大学校”。
2025年6月28日,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上海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指挥部执行指挥李峰首先进行了致辞,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王雪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上,李峰与王雪以及《江南奇遇记》插画作者徐旭峰共同揭幕“江南奇遇记”手绘作品展。2025年6月29日至7月28日,展览对公众开放。
2023年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南奇遇记》以上博馆藏“无锡惠山泥人本色大阿福”为主角原型,是上海博物馆推出的第六本儿童绘本,为配合上博东馆江南造物馆而创作的。绘本的主题“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上海博物馆多年来一直深耕厚植的文化传统,上海博物馆先后举办过“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推出了文化品牌项目“江南文化讲堂”,《江南奇遇记》就是在这片土壤上长出的花朵,以文物为出发点,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将江南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带入日常生活。
如今,上海博文物馆以手绘作品展作为起点,以“江南奇遇记”IP为核心,精心策划了系列衍生品和展览、泥塑涂色体验工坊等一系列文创活动,为观众朋友们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文创体验,全方位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观众们可以通过这个展览,真切感受到绘本诞生背后的故事。希望“江南奇遇记”在悠久的岁月里拥有持续的生命力,陪伴大家开启属于自己的博物奇趣之旅。
《江南奇遇记》手绘作品展,展出26幅作品,包括以阿福为主角的故事线的13幅绘本手稿,与之部分对应的8幅黑白线稿,以及从未向公众公开过的5幅原画。
同时,为了带给大家沉浸式的体验,展览精心还原了《江南奇遇记》的主题氛围场景。踏入创意工坊,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绘本中“江南园林、水乡码头、街坊闹市、静谧闺门”的江南世界。淡雅的水墨色配上古色古香的建筑元素,将绘本中的江南韵味展现地淋漓尽致。
开幕活动上,绘本核心创作者与策划人员——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研发组组长缪慧玲(本环节主持人),《江南奇遇记》插画作者徐旭峰、上海博物馆工艺部主任施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科普项目组副组长、副编审曾文丽共同参与圆桌对谈活动。他们围绕《江南奇遇记》的创作历程、艺术特色、与博物馆藏品的关联展开交流和讨论,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灵感。
绘本的主题“江南文化”是中国美和诗意生活的杰出代表,江南的工艺造物便是托起它的基础,如何将这风韵佳绝的造物之境,通过纸墨、颜色、形状质地、构图和故事戏剧性体现出来,这样的追求一直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得以在手绘作品展中,向大家讲述创作背后的秘辛和乐趣。
由于绘本故事是正反两面分别创作的剧情,创作也以“剧本杀导演”的方式进行。第一步研究选题,确定文字大纲,这是绘本的骨架,打磨三月有余;第二步制表分镜,以丰富多变的构图,给读者每一页都焕然一新的观感;第三步绘制草稿;第四步创作线描底稿,这期间经过了大量讨论和调整;第五步绢本设色;第六步打样印刷,原稿经高清扫描后打样,根据打样效果,多次修改甚至重绘细节,最后才出版成大家在现场看到的绘本。
在绘画材质上,为了还原江南造物的淡然典雅,绘本作者徐旭峰老师决定采用绢本手绘,在大多以电脑绘图创作绘本的今天,这是少有的选择,工作量也是纸本设色的一倍。在展览现场,您可以从这些原稿中,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手工感的纯粹气息,品味独属于时间的厚度。
绘本设色的材料以矿石研磨为主,使用纯天然的朱砂、孔雀石、车磲和青金石等原料,辅以极少量金银箔作点睛之用。由于手稿色彩较淡,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颜色鲜艳的儿童绘本,创作团队对此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大家认为原汁原味向下一代传递中国传统审美很重要,所以决定保留雅致配色和绢本质感。
此外,在此次活动上,在编辑,儿童问题研究者吴斌荣的主持下,河南博物院文创发展部主任宋华,《乐游陶瓷国》和《寻踪书法国》绘本插画作者符文征,上海美协儿童美术艺委会主任、信谊图画书原创总编赵晓音以及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中心副主任冯炜围绕“博物馆的绘本”这一主题作交流发言,共同探讨该如何利用绘本提升孩子的博物馆学习体验,深挖博物馆与绘本融合的无限可能。
第七本上海博物馆互动游戏绘本《爸爸的考古笔记》,将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再次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出版,新书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筹备中,计划将于今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与广大读者见面。
关键词: